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10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学的黄金时代(1):禅的起源

    翻为“我坐着而忘了一切”,伽尔斯(Ciles)和林语堂翻为“我坐着而忘了自己”,冯友兰翻为“忘了一切”,铃木大拙翻为“心忘”,我认为这个“坐”字不应从字面上去体味,它的意思,可以说是坐于忘,或沉入于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1840923.html
  • 奇僧苏曼殊

    曼殊得之欣喜若狂,立即大发请贴。当孙先生和廖仲凯接到请贴时,孙先生笑着说:“这就是曼殊,我们去赴宴,让他高兴高兴……”  他以僧人的身份混迹于世俗社会,并对此津津乐道。林语堂曾说:“鲜明的个性永远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946876.html
  • 我怀念太虚大师(节选)

    唯识》却不同,指出周氏的误解,而终结了周氏的排毁。  我与大师,永远是思想与文字的关系。二十八年,大师从昆明寄来了林语堂的《吾国与吾民》,要我加以批评。我写了一篇《吾国吾民与佛教》,这是批评林氏而维护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448061.html
  • 略谈中国汉传佛教书法与佛教传播

      略谈中国汉传佛教书法与佛教传播  中国书法是体现中国艺术特征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。林语堂先生在《吾国吾民》中说:“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,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……也许只有在书法上,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。”宗白华认为:“中国的书法,是节奏化的自然,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,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。”生活中的一切体味,心灵深处的感受,都有可能通过敏感的书法艺术家,将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2453108.html
  • 论贾平凹美文中的禅味

    这种传统的儒家伦理式散文相比,贾平凹的美文没有丝毫伦理道德说教味。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,个性在文学里得以张扬,我国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周作人、朱自清、林语堂、梁实秋等一批美文大家,中国散文创作出现了类似...

    何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558346.html
  • 重庆北碚抗战墨宝解密

    魅力曾吸引了众多抗战文化人士,熊十力、林语堂、老舍、梁实秋、端木蕻良、萧红、赵清阁、胡风和“七月派”诗人等一时云集于此,郭沫若、茅盾、翦伯赞、丰子恺、贺绿汀、姚雪垠等先后到育才学校讲学,冯玉祥、黄炎培、...

    王泉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3266210.html
  • 确立温暖和信任的游戏(下)

    产生自动的摆荡。参加过育乐活动的人,都会有这种印象深刻的经验。 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下,即使同性的身体接触也自然形成一种禁忌。直到西方文化进来,握手才取代了抱拳,虽然林语堂还一直对抱拳之礼赞...

    周勋男编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416746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与中华性格

    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,以虚文为本位。’‘论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’,《新青年》。   [4]鲁迅,《阿Q正传》。   [5]林语堂,《吾国与吾民》。   [6]胡适对中国人的性格有‘贫病愚私’?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1370393.html
  • 茶道散论

    陆龟蒙、皮日休到宋蔡襄、苏轼、黄庭坚、赵佶及明清时的朱权、许次纾、张岱、张源、陆树声、罗禀、袁枚、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、梁实秋、林语堂等,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,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茶道内容。  而禅门历代的...

    茶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5071532.html
  • 陶渊明与慧远及《三笑图》

   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》:“以渊明之与莲社诸贤,生既同时,居复相接,除有人事交际之记载而外,其他若《莲社高贤传》所记闻锺悟道等说皆不可信之物语也。”林语堂认为:“这象徵著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,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774438.html